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

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

千佛寺位於重慶市南岸區石溪路正街38號,因大雄寶殿兩側供有高約8寸佛像1000尊,故名“千佛寺”。始建於明代嘉靖年間,是重慶僅存的4間寺院之一,供奉這個重慶市唯一的萬佛殿,清淨莊嚴。

介紹

佛寺廟宇位於吉木薩爾縣城西南5公里處千佛山西台地,地理坐標為東經89°07′11″,北緯43°58′16″。千佛寺占地總面積5600平 方公里,現為州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

佛寺建築

該寺以釋迦牟尼涅磐像、三聖菩薩、十八羅漢、萬壽山、千佛像及佛教故事畫為主,配以大雄寶殿、天王殿、地王殿於一體,構成佛教文化之建築群。

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 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

清末民初,道教先後在佛寺之西續建“三清觀”、“玉皇閣”、“定湘王廟”等建築,使寺觀閣廟融為一體,名弛遐邇,譽載邊陲。在《新疆建置志》、《三州輯路》、《新疆遊記》、《孚遠鄉土志》等志書中,均稱該處為名勝古蹟。由於歷史的發展、變遷,邊疆烽火間有發生,曾使該處名勝屢遭劫難,致以四建四毀。

初建

據千佛寺已毀寺志記載:該寺原建於北庭回鶻王朝時代,即唐鹹通七年(公元866年)間,繼至蒙元時代元惠宗至正六年”(公元1346年),北庭改稱“別失八里”為察合台汗國據有時,因其最後一任汗王改姓伊斯蘭教後,並強制其民改信伊斯蘭教,該寺遂漸衰敗。

二次修復

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 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

據《三州輯略》載:清乾隆三十五年(公元1770年),有一柴夫患目疾,一日入山,以山下泉水洗之即愈。乃上山瞥見土石斷裂處,粉垣半露,隱約有洞。急下山告村人,掏開洞門,以炬照之,洞形如半月,見一臥佛長六尺,金面跣足,遂甚感佛恩,誓削髮為僧,住此山,募款修建多年,甚為壯麗。此為第二次修復之明證。

毀劫

清同治初年(公元1862—1864年),阿古柏叛亂侵入新疆,全疆各地戰火迭起,莊園被毀,寺廟皆焚,千佛寺同遭毀劫。

重建

清光緒元年至三年(公元1875一1877年),隨左宗棠率部進疆的張姓湖南道士,遙聞著名千佛寺古剎,特前來瞻拜,但見寺廟全被焚毀,乃與同來憎道立下宏願,決心重建,經數年苦心經營,勸募布施,隨募隨修,重建廟宇,再塑金身,並建寺觀閣殿連成一片,構成千佛寺巍峨壯觀,琉光閃爍的古建築群。逢每年農曆六月六,東自哈密、巴里坤、木壘、奇台,西至瑪納斯、伊犁、精河,南至焉耆,北至蒙古科布多,來自四面八方的蒙、漢民族善男信女、高僧眾侶紛紛前來敬香瞻拜,歷年如是,從未中斷。

火燒

一九三三年(民國二十二年),軍閥馬仲英從甘肅率部入疆,沿東路連攻數城,進而圍攻孚遠縣城(今吉木薩爾縣)時,因戰爭失利,遂慫恿匪徒縱火燒寺,烈火沖天,且三日不熄,將全部建築化為灰燼,唯有洞窟尚存。

一九四四年(民國三十三年),由縣城社會各界及商紳人士共倡發動民眾捐資,三年間重建洞窟及大雄寶殿、金剛殿、定湘王廟及南北側殿等建築物,常住僧侶、道士三、四人,歷年香客僧侶絡繹不絕。

一九六七年“文革”風暴席捲全縣,千佛寺又遭搗毀,變為廢墟。

重修

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 千佛寺[新疆吉木薩爾境內寺院]

一九九二年,為進一步弘揚民族傳統文化,使古文化遺產更好地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,充分發揮當地歷史優勢,開闢旅遊事業,由全縣社會各界及有識之士倡導,恢復千佛寺名勝古蹟,並積極籌募資金,歷經三年,建成當今建築規模。

近年來,社會各界人士陸續捐資助物,並復建“大雄定殿”和“地藏王殿”。千佛寺東西兩面為小山溝,泉水淙淙,細流涓涓,山坡溝底植被茂盛,周圍低山簇擁,每年農曆四月初八、六月六前來敬香瞻拜的善男信女人流如潮,熱鬧非凡。

相關詞條

熱門詞條

聯絡我們